張德欽社長特別肯定讚賞雲林縣長張麗善所領導的團隊、用心積極造福地方,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
【記者張德欽、張珊瑜、王德寬、張起凰、許麗秀、林荐丞/雲林報導】雲林縣議會第20屆第6次定期會10月14日邀請縣長張麗善施政報告。張麗善縣長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的發展願景為主軸,報告縣府團隊在教育、產業、環保、社福、文化與城鄉建設等各領域成果,描繪傳統農業走向智慧永續的縣市藍圖,及未來施政具體行動方案。
張麗善縣長報告縣府團隊在教育、產業、環保、社福、文化與城鄉建設等各領域成果,及未來施政具體行動方案。張麗善縣長報告縣府團隊在教育、產業、環保、社福、文化與城鄉建設等各領域成果,及未來施政具體行動方案。
張麗善縣長表示,2025年《遠見雜誌》公布施政滿意度調查,雲林縣首度榮獲「五星縣長」殊榮,滿意度高達72.8%,在本島十三縣市中名列第三。這是雲林縣歷來最高成績,也象徵治理轉型的成果。
張縣長指出,過去六年,她親自走遍全縣二十鄉鎮市,將「傾聽民意」轉化為具體行動。從教育環境改善、長照與社福擴充,到農業升級與觀光活化,縣府以穩健步伐重塑雲林形象。
根據《天下雜誌》城市治理調查,雲林進入「標竿組」並名列全國第四,城市特色推廣全國第三;教育輟學率僅0.12%、復學率達100%,長照涵蓋率九成以上,樂齡學習參與率達78%。這些成果顯示雲林的治理已從硬體建設,延伸至「以人為本」的社會品質。
張縣長表示,在數位治理方面,雲林成為台灣非六都唯一獲得ICF「準智慧城市社群認證」的縣市,象徵縣府推動智慧治理與數位轉型的成果獲得國際肯定。
她說,縣府消防局、衛生局與台大雲林分院攜手的「守護者聯盟」專案,更奪下全球資通訊界最高榮譽WITSA「創新醫療應用首獎」,成為全國第一個非六都獲獎的地方政府。該計畫以AI、5G與物聯網打造急救資訊整合平台,讓偏鄉患者在送醫途中即可完成遠距診斷,大幅提升急救效率。
另縣府導入無人機空拍與AI影像分析,建立「智慧海岸保護網」,21家企業共同認養沿海區域,海洋認養率達100%。在農業面向,與臺大生農學院合作建置全台首座「氣候變遷農業示範場域」,以大數據預測灌溉時機,協助農民以科技對抗氣候變遷。這些跨域行動,讓雲林從農業縣蛻變為結合科技、永續與包容的智慧治理典範。
張縣長進一步指出,公共建設不只是混凝土,而是一種生活風格。雲林溪景觀工程榮獲「全球卓越建設獎」與「MUSE設計獎」雙金,成為全台唯一非六都獲此殊榮縣市。縣府以「截污、親水、共生」為核心,打造結合防洪、生態與文化的城市綠廊。
她說,「虎尾高鐵運動園區」、「麥寮社教園區」及「建國眷村修復再利用」等工程,在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共奪下七項大獎,展現地方建設兼具永續與美學的格局。
另位於高鐵行政專區的「氣候變遷調適館」則以6.6億元打造,為雲林首座鑽石級綠建築,融合智慧能源、碳中和與環保教育功能,象徵縣府以實際行動落實永續治理理念。
張縣長重申,產業轉型是本屆施政的重點。古坑產業加值園區於114年9月開工,面積71公頃、可創造逾百億元產值與三千個就業機會,成為雲林邁向「農工商科技城」的關鍵里程碑。縣府推動九大產業園區與電動車研發基地,串聯中台灣產業帶。
另雲林良品品牌持續拓展國際市場,外銷新加坡突破1250公噸、產品認證達1072件,並首度進軍歐洲八國市場。智慧農業與循環畜牧亦同步升級。口湖智慧養殖、崙背智慧牧場與氣套式雞舍示範場,讓傳統產業轉型為高科技生產鏈,每年可減少264萬噸廢水排放、節省15萬包化肥使用。
圖文:雲林縣長張麗善 議會第20屆第6次定期會施政報告 穩健治理 帶領雲林邁向永續新時代,張德欽社長特別肯定讚賞雲林縣長張麗善所領導的團隊、用心積極造福地方,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