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欽社長與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立委游顥、縣議員林儒暘、張秀枝、文化局代理局長李玉蘭、陳淑珍及美國華橋特別肯定讚賞曾槶源大師柴燒陶藝展 精彩無限、佛光普照,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
【記者張德欽、張珊瑜、游雅嵐、廖淑子/南投報導】隨緣 期待 曾槶源柴燒陶藝展 114年9月13日至10月1日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南投縣南投市建國路135號】精彩登場,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立委游顥、縣議員林儒暘、張秀枝、陳淑珍及美國華橋、張德欽社長及各界電子、平面媒體記者與會共襄盛舉,歡迎藝文愛好者、前來觀賞,精彩可期。
某種善緣際會下幸運的認識了曾樹枝老師,跟老師學習拉坯玩陶存在著一種期待與感動,學習陶藝本就是一個興趣的性質,很自然的參與了三五好友組團租窯柴燒的嘗試,柴燒陶藝雖常有出窯時失敗的打擊,當然也有不預期的驚豔與喜悅,透過親手製作的過程,習慣了在隨緣與期待中的柴燒陶藝,感受到柴燒陶藝的溫暖,柴燒創作是所謂一土二火三窯技以及窯性的摸索,在多方面思考及經驗的積累下,從溫度及時間的調整變化,期待在不上釉的狀態下能夠燒出有落灰的釉上彩及如同鍍金的金銀彩,那種厚實感有樸實也有豔麗的甚至有時還有多層次藍光及紫光。
張德欽社長特別肯定讚賞曾槶源大師為人處世謙和、行善積德、樂於助人修為人生態度,如做柴燒陶藝時、念佛放空放下心淨契和大自然率動,因此作品與大自然界互動柴燒陶藝展 呈現出光芒、精彩無限、佛光普照,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
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松、樟、龍眼、荔枝及廢棄木材等。
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種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會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與陶壞中的鐵結合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這正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圖文:隨緣 期待 曾槶源柴燒陶藝展 精彩登場,張德欽社長與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立委游顥、縣議員林儒暘、張秀枝、文化局代理局長李玉蘭、陳淑珍及美國華橋特別肯定讚賞曾槶源大師柴燒陶藝展、精彩無限佛光普照,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