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德欽、張珊瑜、張祐瑄、張耿慈/南投報導】202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其成立80週年之際,以「手拉手共創多樣美食及美好未來」為主題,呼籲各界攜手打造更健康、永續與有韌性的糧食體系。臺灣在行有餘力下,長期響應援助國際缺糧受苦的飢民,提供食米協助友邦度過難關,為國際社會注入一份實在的溫飽與希望。
愛心不中斷 公糧米援外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25 年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估算2024年約6.73億人(約占全球人口的8.2%)面臨飢餓。近年全球氣候變遷造成連續乾旱、颶風肆虐、暴雨洪水等災害頻繁及區域衝突、內戰,使得部分地區糧食短缺與營養不良問題迅速惡化。農糧署表示,臺灣自2002年起辦理國際人道援外糧業務,在不影響國內糧食安全、不影響國際貿易秩序、無償的原則下,透過與外交部及國內非營利組織(NGOs)合作,將公糧送往亟需糧食援助的國家地區,23年來不中斷,迄今已援助45個國家,46.8萬公噸白米,農糧署今(2025)年再與外交部及慈濟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好鄰居協會等NGOs合作,提供2.12萬公噸白米,援助17個國家,持續展現國際人道關懷精神,發揚臺灣愛心軟實力。
公私攜手合作 展現臺灣最美風景
農糧署指出,該署提供公糧白米,由外交部及國內非營利組織(NGOs)辦理後續出口及援助,援助過程國外合作執行單位人員在艱困環境下,不時得冒著種種人身安全風險發放物資,但仍堅守將臺灣這份愛心傳遞到有需要的地方,並因應當地情形採直接發放食米或搭配其它物資一起發放,有的煮成熟食供餐食用,有的發給社區弱勢或作成學童午餐。照顧對象包含當地獨居長者、孤兒、殘障、幼學童等弱勢與長期照顧戶,為貧困孩童與長者準備熱食,解決當地民眾的飢餓問題,充分展現臺灣最美風景,成就共好大愛溫暖的世界。明(2026)年會持續進行援助,協助更多地球公民度過難關。
圖文:臺灣援外食米,傳遞溫飽與希望。
臺灣援外食米,傳遞溫飽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