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德欽、張珊瑜、張祐瑄、張耿慈、趙宏進/中市報導】台中市議員邱愛珊、黃佳恬、楊大鋐、陳文政、張彥彤、吳建德、吳呈賢、賴順仁等8位新議政聯盟議員,11月4日在都建水業務質詢中共同關切市區人行道安全,指出豐原大道部分路段年久失修、地磚破裂隆起,對行人構成威脅,而市府推動的「人本交通建設」被質疑僅止於鋪地磚、衝績效,並未真正改善障礙問題。
邱愛珊指出,豐原大道是豐原地區主要幹道,隨著國民運動中心啟用與豐富專案進駐,周邊人潮日增,然而人行道卻多年未整修,路面高低不平、樹根隆起,對長者、輪椅族及孩童推車族群都極不友善。她強調,自己當選後即提案要求市府逐年編列預算全面修繕,但進度緩慢,呼籲建設局提出明確期程與整體規劃,讓豐原大道重現安全、整潔的步行環境。
建設局長陳大田回應,豐原大道全長約12公里,目前正逐段推動改善。北陽路至303巷約0.7公里路段已納入「行人永續安全專案」,經費約4,300萬元;社皮路至中山路約1.5公里段則預計投入約8,800萬元,現已核定並進入細部設計。局長表示,將優先修繕破損嚴重、具安全疑慮的路段,以提升行人安全。
邱愛珊同時指出,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平台」統計,台中市在人行道側邊障礙物清查與遷移進度居六都之末,顯示成效不彰。她批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授權市府可書面通知管線單位限期改善或遷移障礙物,但目前執行有限。「中央四年四百億的行人安全補助,台中不能只鋪地磚做表面,而是要用法規和數據去解決問題。」她強調。
邱愛珊進一步指出,建設局曾規劃針對人行道寬度不足1.5公尺的路段分三階段改善,但外界仍關心實際成效。她舉例,許多校園周邊人行道仍有變電箱、消防栓、電桿等固定設施,導致通行空間不足,娃娃車與輪椅族群行走困難。人行環境涉及多個局處與管線單位,若協調不力,恐影響中央補助與整體城市評比。
對此,建設局長陳大田回應,目前全市約有600處人行道障礙物,已完成改善約一半。根據最新調查,台中市人行道「通行適宜性」(至少90公分寬、可供輪椅通過)達82%,居全國第二。市府將持續與管線單位會勘,規劃短、中、長期改善計畫,配合「行人永續專案」集中設施、縮小箱體或推動地下化,以優化整體人行環境。副市長黃國榮也承諾,未來將於道安會報中加強跨局處整合與溝通。
圖文:新議政聯盟關心行人安全 籲市府加速人行道修繕與障礙物清除。
新議政聯盟關心行人安全 籲市府加速人行道修繕與障礙物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