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德欽、張珊瑜、張祐瑄、張耿慈/南投報導】伯公照護站計畫-「伯公」即為河洛人所稱之「土地公」,係為「聚落的守護神」,透過站點設置,注入客家文化與客家元素,並顧及每位客庄長輩的「身、心、靈」,讓客庄長輩能「平安、快樂、健康」的生活,因此,站點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就猶如伯公為居民心靈上的寄託及照顧民眾的精神。
南投縣配合中央客家委員會推動伯公照護站實施計畫並結合衛生福利部「長照十年計畫2.0政策」,111年在國姓、水里、草屯、埔里、魚池、中寮及信義等7鄉鎮市共有30處C級巷弄長照站參與伯公照護站站點設置。
伯公照護站實施計畫執行項目共分為客家文化活動、老幼同樂活動由各站點執行,並由縣市政府統籌辦理督導訪視、老幼同樂之長者培訓及觀摩交流等輔導加值項目,透過客家文化活動進行健康促進活動、客語傳承-客家歌謠、客家文化-米食與手作,也藉由老幼同樂活動,促使據點與附近國民中小學或幼兒園合作,讓長輩與小朋友有更多的接觸與了解機會,進而發揮老有所用、客語及客家文化向下傳承並扎根之目的。
為輔導及暸解各伯公照護站站點執行情形,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於111年7月至11月期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站點督導訪視,除實地了解據點運作狀況並聆聽照服員與長者的需求,以提供專業意見供站點參考,使本計畫推動上至臻完善;為協助本縣各伯公照護站規劃安排「老幼同樂」活動並提升辦理成效,文化局於10月20日帶領本縣伯公照護站站點幹部、承辦人員及長者,至苗栗縣銅鑼鄉中平社區發展協會及臺中市新社區崑南社區發展協會進行觀摩交流,期望各成員的親身觀摩學習及體驗,能對站點業務推動能有所助益;另為鼓勵站內具專長之長者擔任授課講師,並能將自身經驗或專長傳授給孩童與站內其他長者,文化局規劃辦理三場次長者師資培訓課程,授課重點著重於講課技巧、表達能力、領導力及溝通分析力,以提升銀髮力及授課實益,發揮老幼所用及客語向下扎根之目的。
南投縣伯公照護站計畫的推動,透過客家文化環境布置,打造站點客庄環境氛圍,使長者了解客家語言與文化技藝,一方面可讓長輩從站點中拓展人際關係並享受退休生活後的溫馨與親切感,另一方面可鼓勵更多長者走出家門,緩解家庭照護壓力;透過客家文化活動,輔助C級巷弄長照站之據點活動,創造更多元化課程體驗,讓長者從課程中獲得成就感,使自身身心靈能更加健康快樂、延緩老化,且於回到家中可與家人互動分享站中發生的人事物,增進家庭情感,並藉由客家語言文化的方式,使長輩在與孩童相處互動過程中,激盪出不同的創意與發想,彼此學習互相照顧與尊重、傳承長輩們的智慧與經驗、共同探索生活、認識客家語言與客家文化之新知,提升客家認同感,讓站點更加活潑且更加地有生氣,亦可從中讓長者重新找回自我生命的價值,充分地活躍老化,開啟退休生活的第二春。【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廣告】
圖一:張德欽社長特別肯定讚賞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長林榮森所領導的團隊、用心積極造福地方,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掌聲。
圖二:客家環境布置(草屯鎮南埔社區)
圖三:客家米食(粢粑)傳承(埔里鎮蜈蚣社區)
圖四:客家手作-時鐘(埔里鎮廣成社區)
圖五:客家手作-客家花布(埔里鎮上安社區)
圖六:客家童謠律動(魚池鄉大林社區)
圖七:客家歌曲接龍(信義部落)
圖八:老幼同樂-歌謠(埔里鎮慈恩社區)
圖九:客家米食(紅粄)傳承(草屯鎮新豐社區)
圖十:客語詞彙(魚池鄉東光社區)
圖十一:客家迎神鼓(國姓鄉乾溝站)
圖十二:觀摩交流大合影(苗栗縣銅鑼鄉中平社區發展協會)
圖十三:觀摩交流活動情形(苗栗縣銅鑼鄉中平社區發展協會)
圖十四:觀摩交流活動情形(臺中市新社區崑南社區發展協會)
圖十五:觀摩交流活動情形(臺中市新社區崑南社區發展協會)
圖十六:督導訪視情形。
圖十七:督導訪視情形。